2013年1月3日 星期四

[微食譜] 自製咖哩

沒想到第一篇文章會來的這麼晚......而且還是食譜。不過圖有點少,還是改稱「微食譜」好了。

今天要介紹的是我的最愛 ─ 咖哩。在過程中其實我是兩鍋一起下的,這樣效率比較好。

材料:
馬鈴薯   3~4顆
紅蘿蔔   2~3條
洋蔥       3顆
青木瓜   半顆
辣椒       適量
咖哩粉   適量
番茄醬   適量
奶油       約1.5~2大匙
鹽           適量

一、 把馬鈴薯、紅蘿蔔、青木瓜切成大塊備用。

 馬鈴薯會切的比紅蘿蔔稍微大塊一些些,我比較喜愛大塊點的口感。在我家馬鈴薯下鍋之前都會先泡水一陣子,但我也不太清楚原因是什麼。


 青木瓜加在咖哩裡面其實是誤打誤撞的結果,經過咖哩的調味,青木瓜仍然保有一些甜味,但食材本身的味道卻又不像紅蘿蔔一般強烈;而咖哩本身的湯頭卻也因為青木瓜的加入更加鮮甜,真是非常棒的組合。

 青木瓜切塊會切的比馬鈴薯更大塊,這是怕太小塊容易煮到爛掉的緣故。(不過這次的青木瓜我覺得有比較難煮)

二、  洋蔥剝皮之後逆切


 這是剖半後的洋蔥,如圖所示纖維是縱向的,所謂的「逆切」指的是以和纖維相反的方向切,這樣可以讓洋蔥的糖分更容易被逼出來,更加鮮甜好吃。
 切完大概是這樣。我自己是逆切成條狀之後再切三等份。裡面有半球我切成條狀之後就丟進盆子裡了。


三、將紅蘿蔔、馬鈴薯、青木瓜下鍋燉煮

在這邊我會先把紅蘿蔔先下鍋煮,水開了一段時間再下馬鈴薯,最後下青木瓜。原因是因為紅蘿蔔最難煮爛。不過這次的青木瓜比較難煮,所以上面有看到只剩青木瓜留在鍋裡就是因為紅蘿蔔已經爛了,但青木瓜還是「頂摳摳」。

四、將洋蔥炒至「焦糖化」

 基本上一定是用奶油炒,熱鍋完之後加入約1.5~2匙奶油,倒入洋蔥以小火持續拌炒,大約5~10分鐘就會出現微微的金黃色,接著不停的拌炒洋蔥到像圖片中的顏色時就可以關火。但是仍然要繼續翻動它,關火之後顏色會變得更加金黃更加漂亮。
 


 洋蔥的焦糖化在這裡是相當重要的關鍵。火候的部分我是使用小火,大約30~40分鐘就可以炒到圖片中的顏色,但也有聽過用大火炒25分鐘或小火炒近1小時的,總之請以顏色為準。在炒的過程中翻動是最重要的動作,一旦停下來洋蔥就會燒焦,苦味就會跑出來了。過程中可以加少量的水讓水分不至全乾。焦糖化的洋蔥吃起來仍然可以保留香脆的口感,但是甜度跟水果沒兩樣,拿來做咖哩或者洋蔥湯都非常適合。

五、將兩鍋合併,調配咖哩醬

咖哩粉適量加入熱水,如果喜歡較甜的日式口味可以在此步驟加入磨好的蘋果泥和蜂蜜。在這裡我喜歡加入番茄醬,一方面可以讓口感多一層酸甜,另外也有調整顏色的功用。咖哩粉的量可以隨個人喜好調整,番茄醬亦然

利用tumbuk(石臼)將辣椒磨爛,把辣椒泥倒入咖哩醬。辣椒的數量也是依個人喜好調整,如果不太能吃辣也可以把辣椒剪成數段之後加入咖哩即可。









我個人不太喜歡咖哩塊極重的口味(味精、酵母萃取物、蛋白萃取物......等調味料帶來的「鮮味」),而且咖哩塊做出的咖哩也不夠香。使用咖哩粉可以讓咖哩的香味更重,少了那些人工調味料,吃起來也更健康。

六、咖哩醬倒入鍋內,開火煮滾後,關火燜。

如果喜歡日式濃稠口感的可以有幾個選擇
1. 在另一鍋加入奶油和麵粉拌炒,變成法式炒麵糊 (較麻煩,但是是最正統的「洋食」做法)
2. 使用太白粉加水勾芡 (較簡單)
3. 另外蒸馬鈴薯,蒸熟後搗爛成泥加到咖哩內 (較健康)

煮的時候一般會把浮沫撈出(應該是一些油吧)。煮滾後會發現馬鈴薯的顏色比用咖哩塊煮的咖哩顏色要黃多了。沒辦法,咖哩粉的黃薑可是沒辦法用色素偷工減料的。

成品。會建議燜久一點(甚至是一餐的時間,中午煮好晚上吃),讓馬鈴薯更入味。











忘記說一下,這篇沒有放肉,需要吃肉的可以自己加,因為我對肉的處理不太行,就交給各位補完啦!哈哈